《非洲 2018-毛里塔尼亞2/塞內加爾1》
毛里塔尼亞是沙漠國家,地多人少,全國主要公路是沿海由北至南,首都諾克少(Nouakchott)與第二大城市努瓦迪布(Nouadhibou)皆靠著大西洋海岸,所謂近海得魚,漁業是本國龍頭行業,養活眾多人口。南部近鄰塞內加爾(Senegal),舊首都聖路易(Saint Louis)古城,亦是有著相同的地理優勢,與毛國兩城的漁民同吃一個海。
有幸參觀上述三地的 “漁人碼頭”,場面實在非常壯觀!這裡是真正作業地點,並非旅遊景點,旅遊指南亦沒有介紹。我們舉目所見,漁船停泊、買賣交易、冷藏處理、專業運輸…,碼頭的面積都有幾個足球場那麼大,令人目不睱給,眼界大開!
密集的漁船數百艘緊靠一起,船身漆上彩色圖案,每日的下午至黃昏,是黃金時段,岸上集結眾多等候的人群,個個帶備空膠圓筒作櫈仔及存放海產用。滿載而歸的漁船、岸上苦力、海鮮買手… 等雲集這裏忙碌著,手推車仔泊滿碼頭外圍,等候著卸下的漁獲,人氣十分鼎盛,苦力們推著魚網手推車,或以頭頂托盤運送,在炎熱陽光和魚腥臭味充斥之下,進行著秩序混亂的各種交易。
舉目所見,毛、塞兩國皆以傳統小漁船作業,船身細長,除摩打推動,沒有其他重型機械,屬手作漁民。不要小看其船身細小,彩色手繪圖畫,耀眼中帶自豪感,在兇險的大西洋巨浪中,小船被拋來拋去,不頭暈作嘔而坐得穩,已是“武功高強”,吸引大批 “高手” 雲集,主因是漁獲量極豐盛,我們親身目睹各種大魚、小魚、八爪魚… 等海產等,從漁船搬運上岸,西非一帶,可能是世界上最後一個漁業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
這裡供應歐、亞、美各地餐桌上的珍饈佳餚,包括魚翅、魚肚、海參、八爪魚...,儘管大多數食客們連毛里塔尼亞和塞內加爾是什麼地方,也不清楚。
新鮮的上等海產很快被送到大冰柜冷凍,等待空運往全球各地高級食肆,普通的就在當地或本國其他市場出售,剩下質量不好的會被堆疊如山,整批一盤一盤即場平賣。海產市場旁有一排排的劏魚枱,枱上擺滿大魚細魚,地上是被丟棄的魚頭、魚骨、魚皮,大堆鮮魚被削骨取肉,並且鉸成肉醬,或者一盤盤地裝上車滿滿的送到工廠,制成魚粉作飼料遠銷,單在努瓦迪布市,據稱有七、八間魚粉廠是中國人投資開設的,且僱用了不少中國技師和工人,所以在該市形成了唐人街雛形,有超市、百貨、理髮店、貿易公司及華人賓館等。
參觀漁人碼頭及市場,認識到西非的漁業運作,是以傳統的人手密集方式進行,環環緊扣:小魚販、漁具店鋪、苦力散工、運輸幫工都在一帶謀生,形成了互相依賴的經濟循環圈,好比海洋生態食物鏈的原理一樣。這個特殊的社區,有家庭式 “嘉年華” 氣氛,例如運送海產途中,會有小孩眼明手快地,執拾跌到地上的海鮮,再轉身向坐櫈仔的大媽兜售,小販攤檔把魚即劏即炸、即賣即食,亦有其他各式各樣的食品、貨物兜售,一些角落還有回教徒在專心朝拜祈禱等,很難想像在混亂腥臭的大環境下,有諸多特色的活動在進行著…。
當初提議我們到碼頭走走看看,是一位法國資深漁民,15年來的初春,會到努瓦迪布市住一個月,為的是往漁市場買海產,寄運至法國出售。
我們在漁人碼頭,亦遇過三位中國遠洋漁船的船家,他們說只是民間企業,正等待毛國發出捕魚執照,無奈指中國及鄰近海域魚獲數目小得可憐,難以謀生,迫得出外搵食!
中國普通的民營漁船,遠渡重洋登陸西非,人生路不熟,法語、沃洛夫語(Wolof)隔閡要翻譯,還要和本地政府部門打交道,面對繁複申請執照程序,如果沒有堅實 “後台”,如隔山買牛,多數吃虧蝕大本,同 “掟錢落咸水海” 冇分別!
努瓦迪布市出現大批中國人,主因是有越來越多的中國遠洋捕魚船隊往西非海域捕魚有關,跟據綠色和平資料(引述自2017年5月3 日《紐約時報》文章),這種航行通常得到政府的資助,中國政府更關心國內的失業和糧食安全問題,而非世界海洋的健康,以及那些依賴海洋的國家。專家估計,這些漁船中多達三分之二都在從事違反國際法或領海所屬國家法律的捕魚行為… 。
《紐約時報》又援引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研究員張宏洲稱,2011年至2015年間,中國政府對漁業的補貼高達近220億美元,接近之前四年補貼總額的三倍。他表示,這個數字還不包括中國沿海城市和省份為支持當地漁業公司而提供的數千萬元的補貼和稅收減免。
Traveled in Nouadhibou / Nouakchott of Mauritania & Saint Louis of Senegal
4th ~ 17th February, 20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